• 你的位置:168飞艇6种不亏钱的方法 > 新闻动态 >

  • 北体新传考研理论题如何拿高分|议程设置理论的演进
    发布日期:2025-10-12 22:14    点击次数:86

    不少体育院校都喜欢考新传理论题,一般有三种考法。

    一是直接考理论,如简述第三人效果理论、简述涵化理论、简述沉默的螺旋……

    二是考理论演进过程,如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创新扩散理论的演进、涵化理论的发展……

    三是考理论的变化,如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变化、选择性接触理论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

    这三类题目看似简单,但想要拿到高分不容易。看似简述理论,实则需要详细说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特征评价等,至少不能当作名词解释来回答。

    01

    理论题答题方法

    第一种:拆解理论,分点作答,加上举例和评价

    面对“简述xx理论”的题目,最好能将理论拆解出几个关键词,分点作答。

    例如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就可以拆解出准感官统计、意见环境、沉默的扩散三个点来分析。

    展开剩余85%

    再如简述第三人效果理论,就可以拆解出感知定势、说服技巧、影响现实的发生机制三个点来分析。

    如果实在不好拆解成三点,还有一个折中法,即第1点写理论内涵,第2点写理论评价,第3点举例说明你对该理论的理解。

    大部分的传播理论书本上都有对该理论的评价,因此在写完传播理论后,一定要记得带上理论评价。

    研究生考试重点选拔的是理解型人才,不是背诵型人才。因此写完理论内涵和评价后,可以举一个例子,向改卷老师展示你对它的理解。

    第二种:回归教材,梳理脉络,找到理论的“前世今生”

    面对“简述xx理论的演进/发展过程”这种题,可以回归教材,梳理教材中关于该理论的“前世今生”,从过去、现在、后续三个维度分析。

    例如简述涵化理论的演进过程。过去是电视暴力研究,现在是涵化理论研究,后续是文化指标研究、主流化与共鸣说、第一级信念和第二级信念等。

    再如2024北体专硕曾经考过的真题“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演进过程”,过去是拟态环境,现在是议程设置,后续是属性议程设置、网络议程设置、议程建构、议程融合等。

    第三种:找到理论的形成机制,这些机制的变化就是理论的变化

    著名传播学者卡茨曾指出,当下很多传播理论应该“退休”了,主要原因是这些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

    如何写出理论的变化,关键在于找到这些理论的形成机制。若这些理论的形成条件发生了改变,理论本身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

    例如简述选择性接触理论的变化。该理论的形成条件在于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记忆和理解,而如今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痕迹知晓其爱好和倾向,做到针对性推送,无需受众自主选择。

    再如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变化。该理论的形成条件在于用户在优势意见中害怕群体压力带来的孤立的恐惧,在优势意见的扩大和劣势意见的沉默中逐渐形成舆论。在如今这个算法时代,再微弱的声音都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的支持,劣势意见抱团取暖,不再害怕孤立的恐惧。

    02

    庖丁解牛 练一道题

    下面以2024北体新传专硕考过的一道真题——“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演进”为例,谈谈新传理论题怎么写才能拿到高分。

    无论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还是胡正荣的《传播学概论》,均对议程设置理论做了详细分析。

    既然是演进过程,自然要说清楚“前世今生”,理论源头是什么,理论后续发展怎样。

    议程设置的理论源头是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而拟态环境的源头是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这两点可以作为该理论的“前世”。

    至于后续发展,可以从2个维度思考,这2个维度均可视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后续发展。

    一是议程设置的焦点,如从议题的显著性到内在属性再到认知框架或情感属性,形成写“议程设置→属性议程设置→情感议程设置/网络议程设置”的演进过程。

    二是议程设置的主体,如从媒体设置到媒体、政府、受众三方建构,再到受众自主接触信息实现议程融合,形成“议程设置→议程建构→议程融合”的演进过程。

    下文按照第二种思路写了一份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03

    总结思考 写一份答案

    德国思想家歌德曾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议程设置理论和研究50多年的发展再次印证了歌德这句名言的普适性。任何经典理论要避免陷入“灰色”的境地,就要保持与实践持续不断的对话和反思。梳理议程设置理论的“前世今生”可以发现,从洞穴理论到拟态环境,从议程设置到导向需求,从议程建构到议程融合,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一直在媒介技术的发展下不断探索和突破,也正是如此才保持其“生命之树常青”的状态。下文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演进。

    一、从洞穴理论到拟态环境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了一个洞穴寓言:一群囚徒被困在洞穴里,只能看到洞壁上的投影,误以为这是真实的世界。当有囚徒走出洞穴,看到真实的世界后,他试图告诉其他囚徒,却遭到质疑和排斥。这个寓言成为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的来源。虽然议程设置理论在1968年提出,但对其的关注可追溯到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他在《舆论》中指出,公众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大众媒介的报道。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大众传媒逐渐取代公众的亲身体验,成为塑造公众认知的主要力量。李普曼称之为“拟态环境”。他描述的情形与议程设置理论不谋而合,虽然未能实证,但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从议程设置到导向需求

    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正式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命题在受众心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正比。这个观点可以用这样的因素关系表述:大众传播中愈是突出某命题或事件,公众愈是注意此命题或事件。大众传媒为什么能够在我们身上产生议程设置效果?导向需求概念对此提供了一种解释: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但外部世界巨大而复杂,信息泛如瀚海。作为个人,我们很难判断我们应该关注什么、重视什么,这就需要有引导机制帮助我们来判断,而大众传播恰好起到了这种作用。“导向需求”这一概念的引入也成为议程设置研究第二阶段的开端。

    三、从议程建构到议程融合

    1981年,朗氏夫妇针对“水门事件”民意测试研究时提出“议程建构”假说。他们认为一个问题从新闻报道成为公众议程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并要经历数个步骤,存在媒体议题、政府议题、受众议题三者相互博弈的过程,因此建议将“议程设置”改成“议程建构”。进入21世纪,媒介生态快速变化,对议程设置理论构成挑战。半个世纪前,报业和电视业占据舆论核心,而如今传统媒体衰落,互联网新闻业经历门户到社交媒体的权力转移。1999年,麦库姆斯、唐纳德.肖和韦弗等人提出“议程融合”假设,强调受众如何混合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等议程进入个人社区图景。议程融合与议程设置不同,它关注受众在议程设置过程中的作用,个体因群体归属诉求而选择加入群体,为保持认知和谐而接触该群体信息,实现议程融合。

    整篇答案1000字左右,你学会了么?

    (注:以上答案仅供参考,非标答,请勿转载或搬运)

    发布于:北京市